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密切相关。当前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对于稳定我市经济增长和市场物价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我市2017年粮食全面缩减问题应当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
一、2017年我市粮食面积、单产和产量“三降”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4%;单产335公斤/亩,比上年下降1.51%;总产量216.81万吨,比上年减少6.55万吨,比上年下降2.9%。稻谷、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缩减直接导致了粮食面积和产量的降低,2017年全市稻谷播种面积28.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5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8%,减少的面积占粮食减少面积的80.6%;稻谷产量153.24万吨,减少6.43万吨,比上年下降4%,减少的产量占粮食减少产量的98.1%。玉米种植面积10.53万公顷,比上年降低1.4%;玉米产量53.95万吨,同比降低1%。
二、造成我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种植粮食经济效益较低,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由于种粮成本和各种农资价格快速上涨,而粮食收购价格只是平稳略涨,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再加上农村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农户也选择了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水果、蔬菜等作物,因而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2.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甚至出现部分耕地撂荒的现象,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种植粮食劳动强度大,而当前农村劳动力又严重不足,因此部分农户选择“水田改旱地”,改种甘蔗、花生等容易种植、收益较好的经济作物。
3.天气原因对早稻生长不利,影响了早稻单产。据南宁市气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南宁各县(区)总降水量为107.2~359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20%。7月份南宁市各县(区)月总日照时数为151.9~180.2小时,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8.5~43小时。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市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明显偏多,日照时间不足,影响了早稻正常开花授粉和后期的发育、成熟,直接导致了早稻单产下降。
4. 黑条矮缩病对晚稻收成影响较重,影响晚稻单产。据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09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60%。由于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繁殖,因此我市今年晚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较往年严重,造成我市晚稻单产减少。
5. 部分惠农利农的政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粮食生产农户享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多种惠农政策,但由于项目分散、标准低、发放手续繁杂、发放时间偏晚,无法形成“及时雨”解决农户春耕备耕的资金短缺,对农户的激励效应不明显,削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对于今后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1. 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多年来,促进粮食增长大多单纯地采用“以补贴刺激消费、以配套鼓励投资”等消费侧手段,而对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加工产品供需匹配等供给侧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长期以来种粮经济效益偏低,因而树立精品意识,提升粮食品质的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的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粮食供给的产品不适应消费需求,需要靠科技创新改良粮食品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粮食品质,把“营养、健康,好吃”作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粮食深加工食品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粮食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2.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走粮食规模化生产道路是适应当前农村新环境的重要途径:①弥补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短板。粮食规模化生产之后,种植粮食的机械化率必然大幅提高,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劣势。②减少耕地撂荒现象,提高土地使用率。当前农村种植粮食普遍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严重束缚粮食生产的发展,违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粮食规模化生产,使得粮食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将会有效地解决农村土地的撂荒现象,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粮食增产。粮食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及新机具在相应的种植区域得到有效应用,从而使得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及品质得到显著提高。④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粮食规模化生产集中了部分土地的经营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从进城打工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或者企业,获得了不低于种地收益的地租,此外,还能为不能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提供了本土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益。
3.粮食部门和气象部门需加大合作力度,保障我市粮食安全。
建议我市粮食、气象部门相互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双方可以通过进一步合作建立粮食应急、安全储粮对策、粮食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等联合会商预警机制,联合开展粮食存储条件、粮食最佳收购期、粮食价格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更好地服务于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为我市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气象“保护伞”。
4.进一步做好粮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防控的原则,突出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以防病治虫、保产增收、减损增效为目标,以监测预警、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安全用药为重点,加强服务指导,落实关键措施,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提高防控效果,最大限度的遏制粮食病虫害的暴发流行。
5.有关部门及时督促兑现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激励效果。
一是及时兑现补贴资金。种粮补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种粮农户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规模种植户多种粮。为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及时兑现种植户的补贴资金。二是及时理赔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理赔情况不仅会影响种粮农户的经营效果,同时还会影响种粮农户的种植信心。为确保种粮农户放心经营,粮食种植业健康发展,应加大保险理赔情况调查,同时督促相关保险公司重视农业保险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