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农委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一)工作目标
主要指标:计划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4%、4%、10%。
产业指标:粮食655万亩,同比略减;产量223万吨,同比基本持平;蔬菜330万亩,同比持平;产量490万吨,同比略增。水果180万亩,同比增2%;产量220万吨,同比增3%。糖料蔗205万亩,同比持平;2015/2016榨季产量1030万吨,同比持平。桑园68万亩,同比增2%;蚕茧产量8.8万吨,同比增0.69%;西甜瓜72.5万亩,同比增3%;产量125万吨,同比增3.4%;木薯47万亩,同比减14.9%;产量35.7 万吨,同比减14.1%。肉类总产量67万吨,同比1.5 %;禽蛋产量3.5万吨,同比5%;牛奶产量5.2万吨,同比3%;生猪出栏525万头,同比1%;家禽出栏1.4亿羽,同比2%;水产品产量26.25万吨,同比增3%。
农机指标: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至53%,提高2.82个百分点。
(二)工作重点
1.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全面实施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桑蚕、食用菌、生猪、草食动物、罗非鱼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抓好粮食生产任务落实。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粮食生产由分散经营逐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水稻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提高我市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持续开展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服务“中央厨房”建设理念,侧重扶持建设上规模、有特色、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和蔬菜标准园10个;支持水果、桑蚕、中药材、茉莉花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拟建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0个;围绕畜禽规模场、养殖小区 “五化”要求,大力开展标准化生态养殖建设,支持节粮型草食动物品种培育繁殖改良、标准化栏舍、粪污处理、牧草种植及秸秆加工资源循环利用,支持罗非鱼及高效益水产养殖品种标准化一类池塘改造,拟建畜禽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5个;继续推广“双加双带”模式,推进 “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新增“双高”基地16万亩以上。
三是深入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市、县(区)、乡(镇)三级示范区建设,其中市(县)级示范区12个、乡(镇)级示范区100个。重点计划创建粮食、糖料蔗、食用菌、草食动物、罗非鱼5大产业市级示范区。通过示范和辐射带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全市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田头处理、冷链物流和农产品预选、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2.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良种、良法推广,形成一批农机、农艺结合,组装配套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良种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一是加快高产优良品种推广。深入实施种子工程和水产畜禽良种工程,扶持一批诚信度高、技术力量强、发展潜力大的种子企业,带动我市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依托广西“一遍天”等龙头公司,加大对“永新”、“柯新源”等畜禽良种培育保护。继续引进试验试种新品种,抓好两优1号、野香优9号,自花授粉火龙果、强桑一号、桂蚕N2、“南藕一号”,良凤花鸡等良种的引进示范推广。
二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推进《水稻生产四化模式创新研究与示范》、《狐尾藻湿地与沼气池联合减控养殖污染物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水气平衡栽培、蚕沙无害化处理、生猪高架床养殖、果蔬产品采后处理和冷藏保鲜储运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是提升农机推广应用水平。实施机械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深入开展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持续开展深松整地作业,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积极推行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农机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水平。2016年,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至53%。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重点抓好武鸣、横县、宾阳等8个县区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年计划培训农民150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1148人教学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改造搞活传统农业。继续发挥南宁农业信息平台服务作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开展水稻遥感监测地面样方的监测工作,推进农业遥感技术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配套应用。
3.着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一是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严格“三品一标”证前准入和证后监管,2016年新增“三品一标”15个。
二是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衔接。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物联网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粮油、蔬菜、水果等作物质量安全可追溯项目建设。开发并试运行推广使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软件和监管平台,推行养殖环节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整合检疫票证电子出证系统,探索建立畜禽从养殖环节到屠宰环节全程监管模式。继续全面推进兽药GSP动态监管平台建设,2016年力争90%的兽药经营企业全部实行条码管理。
三是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切实抓好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突击免疫工作,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常年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严防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强化生猪屠宰、动物卫生监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快建设病死畜禽市级无害化处理中心,防止病死畜禽流入食品市场。
四是强化农业生产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支持县区争创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充实县乡两级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高毒农药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持续开展 “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水产品和畜禽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等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实现果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着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推行“小块并大块”、“片区流转”等土地流转模式,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补助政策,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全市土地流转新增5万亩。二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2016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00家;家庭农场新增100家。三是全面推进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2014、2015年的确权任务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计划开展确权耕地面积330万亩。四是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探索试点。根据自治区统一工作部署,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行政村开展村集体产权、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或社区资产管理合作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五是深化金融支持农业服务。推进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快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5.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合作,扩大农业区域影响力。
一是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交会,推介、推广本土名特优农产品,逐步扩大具有本地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农业企业主动走出去,运用区外优势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减少成本。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紧紧把握“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机遇,开展与发达省市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粮食、水果、糖料蔗、桑蚕、畜禽产品等种养和深加工合作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建设一批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特别是以柬埔寨蔬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为契机,进一步论证和申报一批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蔬菜合作项目。同时,加强农业人才的引进、培训和交流,拓展视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6. 着力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立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重要基础,以工资性收入为重要支撑,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主要补充的多元化农民增收体系,构建持续、稳定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主动对接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优价农产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发农业现代观光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贯彻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7.着力培育优农富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全市扶贫工作要求,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各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更多的改善。二是培育扶贫特色产业。指导各县区贫困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四季蔬菜、高产桑蚕、道地药材、畜禽养殖及经济林木等适宜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三是选准扶贫主导产业。指导贫困村根据各自条件优选主导产业,加速打造扶贫主导产业示范点,扩大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稳步推进对农村产业化建设的培训工作,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逐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四是科学规划扶贫产业目标。指导县区研究制订“菜单式”产业发展计划清单,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
8.着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新建6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开展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以创建生态综合示范区(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深入开展清洁田园工作,加大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建设“清洁田园”示范片200个。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滴灌、喷灌、薇灌等节水灌溉和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节水技术。继续组织实施好珠江禁渔制度,加强禁渔期管理,落实好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任务。继续开展大王滩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三是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专用绿肥和兼用绿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施用有机肥、高效新型肥料。大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四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大力支持秸秆加工产业,推进全市玉米秸秆、甘蔗尾梢、桑枝、木薯等废弃物秸秆利用。继续推进养殖减排和禁养区限养区整治工作,加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经济,促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